
日前万全之策,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“非遗向未来”系列展览圆满收官。在13个月里,主办方策划9场主题展览,以21座城市的文化为墨,串珠成线,联合各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系统梳理全省非遗资源,充分激活地域联动、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,促进各地市之间的文化交流,携手21城共绘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“非遗地图”,共同勾勒出一幅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岭南文化全景图。
本次系列展览以文化地理为脉络,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、多元、充满生命力的岭南——
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大背景下,“广佛同城”已从地理相接、经济相融,迈向文化共兴的深度同城。佛山以“武韵”登场,广州则用“年味”暖心。那些深植于广府人记忆中的春节仪式,在此刻变得可触可感,镌刻着一座城的集体情感。
走进韶关、清远,便走进了“流动的色彩”,瑶族刺绣的斑斓纹样、英石盆景的瘦漏皱透,无不诉说着南岭人们对“山”的眷恋,对“美”的独特认知。面朝海洋的阳江、湛江、茂名,则是另一番气象,雷州石狗的古朴、阳江漆器的润泽,承载着人与海千年对话的智慧,尽显“向海而生”的豁达与勇气。
万全之策
肇庆、云浮的山水间,蕴藏着“栖居的智慧”。端砚承接墨韵,竹编盛放生活,裹蒸饱含温情。在汕头、汕尾、潮州、揭阳四地,匠人精神在“时光慢琢”中臻于化境。潮州木雕层叠镂空,汕头嵌瓷绚丽饱满,揭阳玉雕温润精巧,汕尾泥塑朴拙灵动……
在岭南文化的宏大叙事中,客家文化与侨乡文化构成了两组极具张力的对称篇章,客家民系是“向内凝聚”的典范,而侨乡群体则是“向外开拓”的先锋。河源、梅州、惠州的客家人,用围龙屋写就移民史诗,用埔寨火龙点燃族群记忆。
珠海、中山、江门的侨乡文化,则展现出“无问西东”的胸襟。开平碉楼、中山装、漂洋过海的银信(侨批)……它们共同“以侨为桥”,生动诠释了岭南文化从陆地走向海洋、从故乡走向世界的开放历程。
深圳、东莞的展览,以“向新致远”为主题,直面未来之问。沙头角鱼灯舞与数字麒麟同台,传统龙舟借助科技破浪。在这里,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,而是不断生长的、面向未来的创造。
在本次“非遗向未来”系列展中,主办方复原老街区的烟火气,再造春节的喜庆场景,营造山水间的诗意,让非遗回归其生长的土壤,诠释“见人、见物、见生活”的保护理念。
40余场互动体验,更是本次系列展的灵魂所在。传承人现场展演教学,观众亲手触摸体验,与传承人交流互动。此外,展览中引入AI互动装置、观众留言共创等互动形式,构建“观看—体验—反馈”的完整闭环,营造可感、可参与、可对话的活态现场。
南方+记者 杨逸万全之策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